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海洋经济发展空间非常广阔。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上半年海洋经济相关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4.7万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表示,上半年,随着海洋领域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内需求持续释放,海洋经济延续较快恢复态势。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加快推进,海洋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经营主体信心有所提振,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向好。
【资料图】
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空间广袤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多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经济学院教授刘曙光介绍,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各类产业和经济活动的总和,既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产业,也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深海采矿业等新兴产业。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4.7万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渔业经济形势分析专家组分析,上半年国内水产品总产量3085.26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31.19万吨,同比增长2.85%;海水养殖产量1100.65万吨,同比增长5.1%;淡水捕捞产量37.52万吨,同比增长0.58%;淡水养殖产量1615.9万吨,同比增长4.51%。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11.8%,高于农林牧渔业2%的平均水平。
渔民收入增长,休闲渔业复苏。渔业经济形势分析专家组分析,上半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4599.65元,同比增长5.04%;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6.01元,同比增长5.27%。上半年全国休闲渔业快速复苏,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产值301.1亿元,同比增长17.15%,比2019年同期增长5.13%;接待人数8143.24万人次,同比增长23.03%,比2019年同期增长13.11%。
问卷调研显示,分别有53.8%、52.0%的被调查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二季度延续一季度稳定发展态势。超八成企业职工人数较上年末增长或保持不变,超两成企业实现增员,为稳就业提供支撑。
数据显示,超七成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营业收入将有所增长,近九成企业认为下半年用工需求将增加或保持不变。从资本市场看,蓝色100股票指数呈先回升后调整态势,截至6月末,指数收益率较上年末上涨9.0%,同期沪深300下降0.8%。崔晓健表示,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出台等各种利好因素推动下,涉海企业生产经营保持平稳。
科技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专家表示,海洋经济总体向好的同时,海洋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随着需求不断升级,海洋新兴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
以传统海鲜鲍鱼为例,利用鲍鱼肉和内脏做成的一袋袋鲍鱼小分子蛋白肽产品在近日举行的2023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展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某公司的海洋生物活性肽产业化生产线上,鲍鱼的原料经过清洗萃取、生物酶解、多级分子膜分离提取、浓缩和喷雾干燥等步骤,提取出分子量小于1000道尔顿的鲍鱼肽粉状原料。这条生产线每年能够处理16000吨海洋生物原料,满负荷状态下年产能1000吨活性肽。
崔晓健分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及海洋旅游业企业预期更为乐观。另外,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直供海上油气田群。海洋油气、深远海养殖等发展带动海工装备需求持续旺盛,海工交付订单金额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长116.7%。
海洋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积蓄突破。今年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正式交付使用。区别于普通船舶,“珠海云”为传统海洋观测模式带来了革命性改变。其甲板可搭载数十台配置不同观测仪器的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在目标海区批量化布放,进行面向任务的自适应组网,获取实时立体海洋观测数据,可应用于海上风电场维护、海底电缆维护等多个场景。
此外,全球首艘M350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船、“耕海1号”二期海洋牧场综合体相继交付。海洋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天津港建成数字化料场平台,提升煤炭采制样系统智能化水平;日照港正式上线运行采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智慧设备管理平台,提升智慧绿色港口效能。
“随着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基本构建,海洋产业创新不断提速。”崔晓健指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与装备开发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深海深层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揭牌成立,助力提升海洋自主创新能力。
海洋生态修复稳步推进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改善趋势,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夏季符合一类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比97.4%。
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进一步简化落地项目海域使用论证要求,优化海域使用审批程序。上半年全国批准项目用海面积127.1万亩,同比增长24.6%,支撑海洋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为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央财政上半年支持沿海城市新实施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并已下达中央财政奖补资金33亿元。
我国还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计划,推动中欧蓝色伙伴关系论坛、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中非海洋科技论坛等平台建设,与各国在海洋科研、海洋环保、海上搜救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专家表示,要坚持绿色发展,依托海洋科研机构、海洋创新实验室、海洋观测站等,科学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断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向着“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方向稳步前进,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
崔晓健表示,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地显效,我国海洋经济保持较快恢复态势,发展潜力持续集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压力,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基础仍不稳固。随着海洋领域预期恢复和信心增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下半年海洋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王佳仪)
《中国食品报》(2023年08月10日08版)
(责编:王佳仪)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