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季节性因素、经济恢复进程、前期信贷冲量“透支”等综合因素影响,被普遍视作信贷“小月”的7月,金融数据低迷,弱于市场预期。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11日发布的数据,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初步统计,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703亿元。
(资料图片)
不过,从今年以来的整体数据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67万亿元;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比上年同期多2069亿元。
展望下一阶段,分析人士认为,今年新增信贷有望保持适度平稳增长、结构优化,新增社融有望企稳反弹。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较大,政策工具和政策储备较为丰富,有条件加大实施力度。而房地产金融政策的下一步调整优化也值得期待。
张琼斯/制图
单月数据较为低迷
全年看金融支持力度不减
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08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总体而言,7月金融数据较为低迷。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都同比少增,低于市场预期。
金融数据的相对低迷由多方面原因造成。董希淼认为,一是经济处于弱修复期,恢复态势并不稳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然较为疲软;二是6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意外反弹、增长较快,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提前冲量,一定程度上构成对7月的透支;三是季节性因素影响,7月是信贷投放“小月”,同时受到了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
“信贷需求依然较弱。”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称,一段时期以来,信贷投放似乎更依赖基建等政府相关贷款。当前银行面临信贷投放难,主要是由于上半年新增贷款达15.7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2万亿元,大量消耗了存量信贷项目储备,而新增基建信贷项目又相对有限。而且,提前还贷仍然较多,地产销售偏弱,导致居民贷款需求不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政策传导还需要时间。7月底以来,多项稳增长出台,但传导到信贷需求还需要时间。比如,调降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等政策未来有可能刺激居民的新增信贷需求。
从贷款结构看,7月,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33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3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7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12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59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170亿元。
董希淼表示,企(事)业单位贷款和住户贷款都增长乏力。其中,7月住户贷款在去年较低的基数上仍然同比少增。这反映出居民部门融资需求较为不足,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转弱。应高度重视住户部门信心较弱、需求不振等问题,尽快从需求侧发力,继续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综合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存量贷款利率等措施。
“居民消费信心处于恢复阶段,居民相对于贷款倾向于先动用储蓄。同时楼市销售偏弱影响居民长期贷款表现。”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元,同比多减1.17万亿元。
不过,从今年以来的整体数据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没有减弱。“前七个月的新增贷款和社融同比分别多增1.7万亿元和2822亿元,反映前七个月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去年同期均多增,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周茂华表示。
信贷对社融形成拖累
据初步统计,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703亿元。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069亿元。
明明表示,7月,对实体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3892亿元,是社融的主要拖累项。企业发债意愿有所回暖,但净融多增幅度相对有限;地方债发行进度仍然偏慢,截至7月末,地方政府债券完成全年限额的65%左右,不及去年同期。预计8月至9月政府债净融资将有积极表现。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1.3个百分点。
周茂华表示,7月M2同比继续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7月是缴税大月,对居民和企业存款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国内消费和投资仍处于恢复阶段,经济活跃度不够强劲影响了银行货币派生。但7月M2同比增速仍高于名义GDP增速,反映出目前国内货币供应保持合理适度,继续为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偏宽松,但在社融下滑的影响下,M2增速延续回落,此外存款利率降低,传统储蓄对居民资金吸引力下降,资金在7月明显回流至理财,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发生变化。”明明表示。
信贷将平稳增长社融有望企稳反弹
展望未来,周茂华认为,今年新增贷款有望保持适度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在年内逐步释放,实体经济投融资活动有望恢复,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同时,通过总量与结构性工具配合,信贷总量有望保持适度增长,信贷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新增社融有望企稳反弹,主要是受到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增强和政府债券发行发力的推动。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林英奇预计,到年底社融及贷款增速将回升至10%左右。向前看,首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有望下调,房地产贷款杠杆窗口有望重启;三季度政府债券发行也有望加速,支撑基建类贷款投放。
廖志明认为,下半年社融增速或趋于平稳。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偏慢,将对下半年社融增速构成支撑,预计全年社融增量约为34万亿元,今年年末社融增速为9.2%左右。
展望下一阶段的潜在政策,王青表示,考虑到下半年物价还会持续处于温和偏低水平,预计货币政策在降息降准方面都有空间。其中,着眼于支持银行在三季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降准有可能在9月底之前落地,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则有望在四季度下调。与此同时,下半年针对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以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重点发力,在6月上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的基础上,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额度也有上调空间。
董希淼认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较大,政策工具和政策储备较为丰富,有条件加大实施力度。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仍有一定降准空间,建议于近期实施一次全面降准。同时,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度降低各类政策工具利率,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作用,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
下半年,房地产金融政策“松绑”值得期待。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此外,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也有望进一步落地。
近期,“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明确,将结合当地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会同相关部门抓紧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大力支持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郑州等多个城市也调整优化了房地产政策。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预计,下半年个人购房信贷政策可能进一步放松,在现有基础上,继续降低购房门槛、增加住房交易活性。限制性购房政策也有望进一步松动,以促进新房和二手房市场环境改善。在住房销售企稳的帮助下,个人按揭贷款将同步回稳,下半年可能新增个人按揭贷款逾1.2万亿元,全年累计同比增长5%左右,增速较上半年上升2.8个百分点;个人按揭贷款的增加将带动个人住房存量贷款重拾正增长,预计到202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约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0.5%。
王青判断,货币政策将在引导居民房贷利率下行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除了指导商业银行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利率存在下调空间,5年期以上LPR也可能单独下调;在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后,不排除建立二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可能。
“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支持措施。”董希淼建议,应引导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进一步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
延伸阅读:
分析人士:从今年贷款累积量看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没有减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11日发布的数据,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人民币贷款余额23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尽管7月贷款增速边际下降,但从今年的整体数据看,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08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
贷款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前7个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94%,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企业融资获得感持续提升。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上,8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反映,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力度稳固。
分析人士认为,评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应单看1个月的贷款新增量。短频的单月贷款增减容易受到上年基数、季节因素、金融机构考核压力、地方政府追求时点金融指标等多重因素的扰动,因此波动较大。如果从今年贷款的累积量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没有减少。
单月贷款数据扰动因素多、波动大
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记者获悉,7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分析人士称,单看7月贷款同比增量,可能会得出“金融支持力度有所减弱”的片面观点。但从上半年金融数据看,6月末M2、社融和新增贷款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1.3%、9%和11.3%,与去年末基本持平且保持在高位,均高于“5%”的GDP增长目标,体现了金融超前发力。而且,今年6月贷款投放较多,企业也需要“消化”存量贷款。
“评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应单看1个月的贷款新增量。”分析人士称,短频的单月贷款增减容易受到上年基数、季节因素、金融机构考核压力、地方政府追求时点金融指标等多重因素的扰动,因此波动较大。
比如,评判一个家庭是否“有钱”,是否能支撑家庭生活,不是看一个月的净收入,而是要综合看家庭的总资产和近一段时期的总收入。如果从今年贷款的累积量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没有减少。
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在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202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充足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其中,3月降准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5000亿元。
在价格上,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引导公开市场操作、MLF中标利率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0.1个百分点;引导银行主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降低贷款利率创造空间。
在结构上,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人民银行调增2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实施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
货币政策不仅要“有力度”也要“稳得住”
货币政策不仅要“有力度”也要“稳得住”。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货币政策不是越松越好,信贷也不是越多越好,货币政策既要兼顾经济发展也要防住风险。
据社科院统计,6月末我国宏观杠杆率超过280%。分析人士认为,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一味追求增加贷款投放,在宏微观层面都会积累风险,不利于市场主体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而言,没有好项目,而是被金融“推着走”,不但会增加企业财务负担,也不利于企业稳健经营;对银行而言,为了时点指标和考核“垒贷款”而忽视产业发展和项目质量,会造成资金淤积和金融资源浪费;对国家而言,“大水漫灌”短期内影响物价稳定,长期甚至会带来系统性风险,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提供了很多“反面教材”。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不仅实体经济要高质量发展,也要有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与之匹配。信贷作为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应当更重视其稳定性和精准性,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活水”引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